在我之前撰写的文章《没有北上中原的吴王阖闾, 为什么被有些人列入“春秋五霸”?》中,我提及“春秋五霸”这一称谓有七种不同的阐释。具体而言,这些阐释包括以下几个版本:最早在《史记》中所记载的霸主分别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宋襄公;而《荀子》对此亦有提及,认为五霸包括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。此外,在《四子讲德论》中,列举的五霸同样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越王勾践的组合。接下来,《白虎通·号》中也列出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与吴王阖闾这几位霸主。而在《汉书注·诸侯王表》中,所列举的五霸则变成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公和吴王夫差。再看《鲒崎亭集外编》,其中的霸主名单则包括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晋襄公、晋景公和晋悼公这三位晋国的霸主。最后,《辞通》中则提到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以及郑庄公的组合。因此,关于“春秋五霸”的讨论可谓千姿百态,十分引人入胜。
在这些各种阐释中,除去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霸主几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外,秦穆公和楚庄王则分别在不同的版本中上榜五次之多。作为春秋时期中原的主导者,楚庄王的高票获得显然可以理解。然而,令人感到困惑的是,秦穆公一生都在晋国的强大压制之下,直到他去世都未能实现真正的霸权。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秦穆公和楚庄王的得票如此接近呢?我认为,有三个主要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。
展开剩余64%首先,尽管秦穆公并未能如愿成为中原的真正霸主,但他却被周天子正式认可为西方的霸主。历史资料显示,周天子曾特意派出召公前往秦国,送上金鼓以示对秦穆公的尊重。这一事件充分表明,秦穆公在西方的统治地位是不可小觑的。此外,自西周覆亡以来,中原各诸夏不断面临来自西戎部落的威胁。在此背景下,秦穆公成功“霸西戎”的业绩不仅改变了局势,还为中原诸夏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,因此很多人视他为不容置疑的“霸主”。
其次,尽管秦穆公在生前处于晋国的制约下,但“秦晋之好”恰恰是在他统治期间得以形成的。晋文公即位时,秦穆公通过与晋国的结盟,获得了相对的优势,随着晋文公逐渐崛起于中原,秦穆公在同一时期的声望逐步高涨,成为仅次于晋文公的第二号霸主。在对诸侯的影响力方面,秦穆公在某些方面的确超越了一些被普遍认为是春秋霸主的人物。
最后,虽然秦穆公未曾实现中原霸权,但后来的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,最终完成了统一的大业。关于“春秋五霸”的多种说法,主要是在战国末期及秦朝之后形成的,因此秦穆公的形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后人重新塑造。考虑到秦始皇所取得的伟大成就,后人在评选“春秋五霸”时自然而然地对秦穆公的地位进行了提升,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霸主的形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